查看原文
其他

陈璞诗化音乐课:没有“意外”就没有精彩

2015-04-17 陈璞 星教师



原创声明:本文版权归《新教师》所有,欢迎朋友圈分享,微信公众号或其它形式转载,请后台留言联系授权!


艺术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人审美体验活动的过程,在特级音乐教师陈璞的课堂上,他用诗化的语言连接起学生对音乐的畅想,孩子们在多维艺术构成的情感空间里体验音乐之美,以及歌声里的诗情画意,这样的音乐课是否更具深情?


个人小传 ID:new_jiaoshi

陈璞,1973年生,民盟盟员,中学高级教师,上海市音乐特级教师,现任教于上海市祝桥高级中学。曾为浦东新区音乐学科带头人、上海市艺术教育先进个人、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音乐学科评委、上海市中学教师高评委音乐学科组成员。曾获区、市、国家级课堂教学与教科研奖40多项,主持或参与区、市、国家级课题10多项;多次执教市级公开课,并拍摄上海市教师全员培训音乐学科示范课;在《上海教育》《中小学音乐教育》《中国教师报》等发表论文90多篇,出版了教学专著《最美,艺术课》和《让心灵伴着歌声成长》。



新教师

new_jiaoshi

课堂实录

悠悠思乡情

(一)

“‘别离后,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,永不老去。’先让我们欣赏一首费翔来大陆‘寻根’时带来的歌曲《故乡的云》,听过这首歌的同学请跟着音乐一起来演唱……”上课后,我先播放了台湾歌手费翔的歌曲Flash《故乡的云》。希望以“境”入“情”,在教学中运用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现代教学媒体,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,增大课堂信息量,加强视觉享受,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更高效地学习,同时让学生在情感上体会思乡的情绪,也给嗓子进行一下“热身”。


“归来吧,游子!费翔的歌声表达了游子的心声,以及游子对故土的依恋与归属感。请同学们来看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这首《乡愁四韵》,老师给大家三段音乐,大家来分析一下哪段音乐比较适合这首诗的配乐?”


课件出示余光中的《乡愁四韵》:“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/酒一样的长江水/醉酒的滋味/是乡愁的滋味/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……”


之后,我给出三段不同风格的音乐(活泼、凄婉、雄壮),学生选择并陈述理由,最终归纳出“思乡”的情感特征。


“是啊,长江水、海棠红、雪花白、腊梅香,都代表乡愁,代表母爱。那让我们来有感情地朗诵这首思乡的诗,老师就用巴乌来给大家配乐,让我们一起来合作,好吗?”


在巴乌的伴奏下,学生朗诵了余光中的《乡愁四韵》。配乐朗诵使音乐与文学一结合,师生们便在多维艺术构成的情感空间里沉醉了。

(二)

我分别用普通话与蒙古语演唱蒙古族民歌《城墙上跑马》。


“听完这首民歌,同学们有什么感觉?”


“老师,这首歌太悲凉了。”


“这首民歌题目叫‘城墙上跑马’,知道这首歌为什么会这么悲凉吗?”我又问。这下学生都没有回答,看来这个提问是有点难度的,于是我说:“北方内地的土城墙大都很窄,我们本地有一句歇后语:弄堂里扛木头——直来直去,大家再想想。”


“是不是不能转回头呀。”


“基本意思是这样,在这样的城墙上跑马,只能往前,不能掉转马头而回来,这是曲意,它道出了深藏在去国怀乡而无法归来的游子心中的凄楚感受。采用这首民歌的音乐旋律,著名作曲家马思聪写出了一首感人肺腑的《思乡曲》,我们来了解一下。”


课件出示马思聪的简介:1923年去法国学习音乐……1967年因在“文革”中被迫害而去国,1987年逝世于美国。在异国他乡,他无时无刻不思念着祖国……


在基本了解了马思聪的生平后,倾听马思聪的小提琴曲《思乡曲》。在音乐声中,我用富有感染力的声音,适时介绍音乐:“《思乡曲》的主题,用的是只有短短八小节的质朴民歌……最后由小提琴在高音区再次奏出这个民歌主题,用宁静、延绵的音乐声,讲述出游子的乡愁,作者把这种解不了的乡愁凝结在逐渐逝去的、极高的泛音上。游子回来了没有?没有。他再也回不来了。”


“我知道同学们有许多不是我们当地人,家乡不在上海的请举手。”十多位学生举起了手,“家乡不在南汇的请举手。”大多数学生举起了手。


“离开自己的家乡,想不想呀?”


“想!”学生们大声回答。


“好的,让我们把这种思念化歌声,来唱一唱《思乡曲》吧!”然后,学生学唱《思乡曲》主题旋律。实践演出,使学生加深对艺术作品艺术形象的理解十分有帮助。对于这首《思乡曲》的演唱,我要求学生只用三分之一的力量,而且音色虚一点,这样听来更具深情。


学唱完《思乡曲》的主题旋律后,我说:“每个日落的黄昏,每个月圆的夜晚……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念。此情此意,不独我们中国如此。下面老师用陶笛演奏一段音乐,是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《自新大陆》交响曲第三乐章主题。这个主题原是一首捷克民歌,名为《念故乡》,是反映流浪在外的游子思念故乡亲人、期盼回到故乡的一首歌曲。”


一曲动情,学生们自发地热烈鼓掌。


“马思聪从民歌《城墙上跑马》中汲取养分而写出那么感人的《思乡曲》,《念故乡》成为德沃夏克《自新大陆》交响曲中最出彩的音乐段落,你们从中有何启发?”


“思乡是最伟大的情感之一。”


“他们都是在思乡情感的催发下,才能写下这样精彩的音乐作品的。”


“家乡是我们永远不能忘的地方。”


……


“就让老师用马思聪的话来回答吧,他曾这样说过——作为一个作曲家,特别是中国作曲家,除了个人的风格和特色外,极端重要的是拥有浓厚的民族特色。鲁迅先生不也说过吗?只有民族的,才是世界的。同时,人之为人,思乡是最基本,也是最朴素的情感,但在海外,我们祖国尚有着许多的游子,离家千里万里,让我们对他们发出回家的呼唤吧,这是老师在‘祖国统一论坛’发的帖子《与海外同胞书》:‘日暮乡关何处是,烟波江上使人愁’,不管你离开大陆多久、多远,那一脉传承的乡情是不会改变的。我始终认为谁也没有理由遗忘乡音,背弃乡情……归来兮!归来兮!希望大家在课后,能去积极跟帖。”


音乐《思乡曲》再次响起,我与学生挥手作别,下课。



课后思考

这是我在上海尚德实验学校借班上过的一节课,在本课中,我确立了“思乡”这一源起于生命教育范畴,而回归于民族精神教育范畴的教学主题。在这节课中,面对的是完全陌生的学生,甚至也没有与他们进行一点课前交流,可以说这是一场“遭遇战”,所以,最后能让学生处在一种思乡情绪的情感激荡中,应该算是一场成功的“遭遇战”了。


艺术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的审美体验活动的过程,这是一个积极的心理创作过程。当我们在学习了解这些艺术作品的时候,必然会触动内心的某些感受,唤起某种情感,引发某段生活情景,然后通过联想树立内心的艺术形象,而在这其中是需要一种媒介来引导学生联想的,这个中介就是艺术实践活动。正如这节课中,学生通过朗诵《乡愁四韵》、演唱《思乡曲》、讨论《城墙上跑马》、创作“祖国统一”主题的网络帖子等各种艺术实践手段,为培养其正确的审美情感提供了良好契机。


同时,这节课中,在“思乡”主题的引导下,我以思乡主题的“诗化”语言连接起本课的各环节。作为有着技能要求的学科,除了范唱和多媒体课件,教师要在教学中亲自演奏多种乐器,把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技术(多媒体)相结合,这正是符合整体优化的教学思想的。


课堂故事

第一课,把“意外”演绎成精彩


每年开学的第一节课,很多时候都是老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初次见面,这次“亮相”的成功与否,直接影响着教师在学生们心中的印象。


这是我在高一某班给学生上的第一节课。前几个班我都是先在原教室上课,然后把班级纪律和教学的常规要求给学生讲明,然后再把学生带到音乐专用教室去上课的,一切都如我设想般顺利进行。后来我觉得这样课上到一半,就“轰轰隆隆”带着一帮学生从教学楼里下来,容易影响别的班级的上课氛围,所以这节课我尝试一上课就把新班级带到音乐专用教室去。


我的音乐专用教室有一大排南窗,9月初坐在里面上课比较闷热了。按照惯例,我先给学生做自我介绍,然后把我的教学思路与要求给学生进行一番交待,当讲到“我们应该做一个有情趣的人”时,一个男生突然大声说:“好闷呀!”在安静的课堂上,这一声有意无意的话引来了全班学生的瞩目,有的学生还笑了起来,教学秩序瞬间被打乱,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意外,该如何收场呢?我听到这句话的第一反应是:“这个学生是不是生病了。”看了看这个男生坏坏的笑脸,不像身体有事,看来不是失言,而是调皮。也许是要给我这个第一次为他们上课的艺术老师来个“下马威”!像这种情况,置之不理会给学生一个“软弱”的印象,不利于以后的教学管理,正儿八经地批评他一顿又显然“小题大做”,而且第一节课就出言批评,容易造成对立情绪,不利于以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。于是,我就顺着“做一个有情趣的人”这一话题说:“这个同学说很闷,闷不好,所以嘛,我们应该做一个不闷的人,一个有情趣的人不会是一个‘闷葫芦’的,下面,我来谈谈什么是不闷的人,当你在悲伤或者快乐的时候还能够唱歌,那就是不闷的人……”接下来,课堂恢复了平静,那个男生也开始认真听讲了。


在课堂上,总会有一些喜欢出风头的学生,以种种“出格”的言行挑战教师的权威,以此来引起同学的注意,对于这种情况,我们应该顺水推舟,所以我故意曲解了这个男生口中的“闷”,把学生有意无意的“挑战”稀释了。以幽默的语言把“意外”纳入教学当中,从学生的“意外”中引出新的课堂资源,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更加深刻,既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,也把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重新集中起来,从而变被动为主动。


当距离下课只有六七分钟的时候,给学生听一个大作品的时间显然不够了,于是我给学生们听了一首刘天华的《良宵》,听后让他们描述音乐感受,这是一首清丽愉悦的二胡曲。1927年除夕,刘天华的几个学生在他家一起过年,当时国乐改进社也刚刚顺利成立,那晚他心情很好,又被除夕的欢乐氛围所感染,于是即兴拉弦作曲。全曲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,轻松愉快的心情。


我示意学生们讲述欣赏感受,但高中的学生显然发言积极性不够,没有学生举手,于是我只能点人起来回答。虽然在欣赏这首乐曲前我没有介绍作品的背景,可学生们的回答也都是在谱的,看来,这首乐曲大家都能理解我准备进行课堂小结,环顾一周后,我习惯性地问了一句:“大家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吗?”结果刚才调皮的那位男生举手要求发言了“难道他又要出啥花样?”既然举手了,是一定要让他回答的,而且他没有像前一次那样插话,就已经是服从课堂纪律的表现了。果然,他的感受和前几位同学大不相同,他认为这一段曲子是表现悲观情绪的,并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作曲家百病缠身,苦闷无依的情景,显然这位学生的感受和音乐本身是有偏差的,因此,他发言后许多学生都哄笑起来。我仔细观察着他的发言,他脸上的表情还比较自然,所以,他的发言可能是真诚的,但也有可能是“恶作剧”。


面对这种情况,我也就不妨糊涂些,肯定了他是出于自己独特欣赏感受的真诚回答,从激励的原则出发,在肯定别的学生的同时,没有简单地把他的观点一棍子打死。我告诉大家:“艺术本来就有着不同的感受,一百个读者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,虽然今天这位同学的音乐感受不一定很准确,但我有理由相信,假如将来我们班上能出杰出人才的话,那一定有他,因为他有着创新的思维,有着敢于说出不同意见的勇气。好了,下课!”


我想,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,首先要创设和谐愉悦的心理环境,使学生敢于创新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热爱、信任、尊重每位学生,巧妙地应用激励性的语言、动作神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,鼓励学生大胆创新。当学生的创造性想法因偏差而成为“教学意外”时,教师应在公布正确答案的同时给予鼓励,这样既呵护了学生的自尊,也体现了人性化教学的特点,让学生不会为自己的“一时失言”而失去自信和勇气,这才是最可贵的。


在后来的课上,这位学生非常配合我的教学,课前每每看到我从钢琴凳上起身准备上课时,他还会主动提醒其他学生不要讲话了。


教师与学生在一起便成了小社会,在我们的教学当中时时出现“意外”也是难免的事,谁也没有办法穷举这些“教学意外”,可是当遭遇“意外”时,我们一定要保持冷静,通过自己的教育智慧,让“意外”演绎成精彩!


特别推荐

我向各位读者推荐于漪老师的《岁月如歌》一书。于漪老师在该书中题下了这样一句话:“教海沉浮,岁月如歌,被白发欺人奈何,却道天凉好个秋!”是啊,却道天凉好个秋!幼安此句,识尽人生愁苦,看遍世事百态,于漪老师借用此句,正是她回首教育人生的酸甜悲欢后,把得失成败都付诸一笑后的乐观与旷达!


于漪老师在镇江中学求学时,就深深地把校训“一切为民族”镌刻在自己的心中,这成为她以后铸造师魂的基因。于漪老师刚踏上教坛,便疾病缠身,但病魔没能消磨她的意志,她先教历史,再转行教语文,但这些都不是她的专业。隔行如隔山,或许,“混”是很容易产生的应对态度,但于漪不是。“找到语文教学的门,而且要登堂入室。”这是年轻的于漪立下的目标,从此,夙兴夜寐一灯明,她开始了在语文教学路上的寻寻觅觅。读她的《岁月如歌》,读到的满眼是勤奋,同时也读到了成长,用超人勤奋托起来的高速成长。先生之风,山高水长,只能高山而仰止了,临风而慕,虽不能至,心向往之!

·END·

春风十里,一路有你

新理念·新方法·新实践


2015年4月起,“新教师”微信公众平台将以每天推出一位新教师的方式,在国内外筛选“年度新教师300人”,呈现一群有教育情怀、敢于实践、具有创新精神并善于学习的教师队伍,以及他们的经历,他们的课堂,他们的反思,他们的阅读与生活。 在此,我们特别邀请您自荐或推荐您心目中的“新教师”,分享给中外教育同仁以及广大的学生、家长,让我们共同为当下的、未来的教育做点什么。


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,进入官方网站见证更多精彩,获取《新教师》杂志、微信公众平台征稿启事。

关注《新教师》:

长按二维码——点击“识别”——点击“关注”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